2025-07-28
香港企業如何在中國對歐洲高價值投資中定位
《 香港企業如何在中國對歐洲高價值投資中定位》
隨著中國對歐洲投資從基礎設施收購轉向高價值產業(如電動車及電池製造),香港企業及投資者可利用其獨特地位,在這一趨勢中尋求機遇。根據彭博社2025年7月23日報導,中國電池製造商如寧德時代(CATL)及CALB在匈牙利、葡萄牙等地興建工廠,顯示中國資本正聚焦於綠色能源及高科技領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中國與全球市場的橋樑,可在支持中國及香港政府政策下,積極參與這一轉型。
【 機遇:香港的金融與物流優勢】
香港企業可利用其金融服務優勢,為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FDI)提供融資、風險管理及跨境支付解決方案。報導指出,中國在歐洲的投資於2024年反彈至100億歐元,雖未達2016年高峰,但顯示出對電動車及電池產業的明確聚焦。香港的銀行及投資機構可為這些項目提供結構性融資(Structured Finance),降低投資風險,同時促進資金流動。此外,香港的物流及供應鏈管理專長可支持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本地化策略(Localization Strategy),如CATL在匈牙利的工廠,該工廠為奔馳、奧迪等車企供貨,顯示供應鏈整合需求。
【 政策支持:與中港政府同頻共振】
香港企業應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倡議及「去風險化」(De-risking)政策,與中國企業合作,參與如匈牙利、葡萄牙等國的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香港政府近年推動綠色金融及科技創新,與中國對歐洲高價值投資的方向一致。香港可透過政策支持,如稅務優惠或綠色債券發行,吸引中國企業以香港為融資平台,進軍歐洲市場。同時,香港企業可借助《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深化與歐洲及亞洲市場的聯繫,提升競爭力。
【 策略定位:捕捉高價值產業鏈機遇】
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對歐洲的投資轉型符合「產業升級」(Industrial Upgrading)理論,香港企業可透過參與價值鏈高端環節(如研發、品牌管理)獲益。例如,香港的科技企業可與中國電池製造商合作,開發智能電池管理系統,進而進入歐洲市場。此外,根據「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論,香港應專注於其金融、法律及專業服務優勢,為中國企業提供合規諮詢,應對歐盟對外資的審查趨勢,如瑞典對上海浦泰來的限制。
【 挑戰與應對】
報導提及歐盟對中國投資的戒心,特別是地緣政治風險及對俄羅斯的立場。香港企業需採取「風險分散」(Risk Diversification)策略,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同時與中港政府保持政策一致性,增強投資信心。透過與歐洲當地企業合作,香港可降低政治風險,促進技術轉移及市場准入。
【 結論】
香港企業應抓住中國對歐洲高價值投資的機遇,發揮金融、物流及專業服務優勢,支持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戰略。與中港政府政策同向而行,香港可在電動車及綠色能源產業鏈中尋找合作機會,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為區域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隨著中國對歐洲投資從基礎設施收購轉向高價值產業(如電動車及電池製造),香港企業及投資者可利用其獨特地位,在這一趨勢中尋求機遇。根據彭博社2025年7月23日報導,中國電池製造商如寧德時代(CATL)及CALB在匈牙利、葡萄牙等地興建工廠,顯示中國資本正聚焦於綠色能源及高科技領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中國與全球市場的橋樑,可在支持中國及香港政府政策下,積極參與這一轉型。
【 機遇:香港的金融與物流優勢】
香港企業可利用其金融服務優勢,為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FDI)提供融資、風險管理及跨境支付解決方案。報導指出,中國在歐洲的投資於2024年反彈至100億歐元,雖未達2016年高峰,但顯示出對電動車及電池產業的明確聚焦。香港的銀行及投資機構可為這些項目提供結構性融資(Structured Finance),降低投資風險,同時促進資金流動。此外,香港的物流及供應鏈管理專長可支持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本地化策略(Localization Strategy),如CATL在匈牙利的工廠,該工廠為奔馳、奧迪等車企供貨,顯示供應鏈整合需求。
【 政策支持:與中港政府同頻共振】
香港企業應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倡議及「去風險化」(De-risking)政策,與中國企業合作,參與如匈牙利、葡萄牙等國的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香港政府近年推動綠色金融及科技創新,與中國對歐洲高價值投資的方向一致。香港可透過政策支持,如稅務優惠或綠色債券發行,吸引中國企業以香港為融資平台,進軍歐洲市場。同時,香港企業可借助《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深化與歐洲及亞洲市場的聯繫,提升競爭力。
【 策略定位:捕捉高價值產業鏈機遇】
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對歐洲的投資轉型符合「產業升級」(Industrial Upgrading)理論,香港企業可透過參與價值鏈高端環節(如研發、品牌管理)獲益。例如,香港的科技企業可與中國電池製造商合作,開發智能電池管理系統,進而進入歐洲市場。此外,根據「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論,香港應專注於其金融、法律及專業服務優勢,為中國企業提供合規諮詢,應對歐盟對外資的審查趨勢,如瑞典對上海浦泰來的限制。
【 挑戰與應對】
報導提及歐盟對中國投資的戒心,特別是地緣政治風險及對俄羅斯的立場。香港企業需採取「風險分散」(Risk Diversification)策略,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同時與中港政府保持政策一致性,增強投資信心。透過與歐洲當地企業合作,香港可降低政治風險,促進技術轉移及市場准入。
【 結論】
香港企業應抓住中國對歐洲高價值投資的機遇,發揮金融、物流及專業服務優勢,支持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戰略。與中港政府政策同向而行,香港可在電動車及綠色能源產業鏈中尋找合作機會,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為區域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