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7
石油市場再起波瀾 中國多層次化解衝擊
《中國應對全球石油挑戰的戰略布局》
【中東動盪與全球油市波瀾】
全球油市近年因供需失衡及地緣政治動盪而波動劇烈,特別受中東局勢影響。中東作為全球石油供應核心,歷史上多次因衝突引發油價震盪,如1956年埃及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導致歐洲石油供應短缺,及1973年石油危機,使油價飆升,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根據國際能源署匯報,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僅為90萬桶/日,遠低於2023年的210萬桶/日,主要因中國經濟放緩,2024年第三季中國石油消費量下降30萬桶/日。全球供應則由非石油生產國(如美國、巴西)推動,2024年第三季增長1.1%,預計2025年供應過剩120萬桶/日,布倫特油價將從2024年的80美元/桶降至2025年的73美元/桶。中東地緣風險(如以色列-加薩衝突)雖未顯著中斷供應,但中國高度依賴中東石油,2023年約50%進口油來自波斯灣,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為主要供應國。中國政府在全球油市中定位為主要進口國,2024年進口約600萬桶/日,僅次於美國。為降低對中東的依賴,國家積極多元化油源,與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增加貿易,並投資海外油田。同時,國家透過戰略石油儲備(SPR)確保短期能源安全,儲量估計相當於90天進口量。國家能源政策反映其平衡經濟增長與地緣風險的策略,強調供應安全與市場化改革,逐步將國內油價與全球市場接軌。
【油價起伏下的國企挑戰】
油價波動對國內企業影響深遠。根據供需理論,油價下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特別是石化、運輸及製造業,因石油製品佔全球能源消費約三分之一。國內石化行業近年需求增長主要來自石化產品,2019-2023年間約75%的石油需求增長與此相關。但需求價格彈性低(因運輸與工業對石油依賴強),油價下跌對消費刺激有限,2024年柴油需求下降近5%。對出口導向企業,油價下跌可提升競爭力,因降低物流成本,但人民幣適度貶值會抵消部分優勢。地緣政治風險則增加成本不確定性,如中東衝突可能推高油價,對依賴進口的國企構成壓力。市場有研究,油價上漲會轉移購買力至出口國,壓低進口國如國內股市表現。國企因而需靈活應對,如透過衍生品對沖油價風險。同時,國內快速推廣電動車與液化天然氣(LNG)卡車,降低對石油的長期依賴,緩解油價波動對企業影響。此轉型反映供給面改革,鼓勵企業適應綠色經濟,減少能源密集型運營,符合經濟結構調整長期目標。
【國家能源安全與綠色未來】
國家採取多層次策略應對油市挑戰,確保經濟穩定與能源安全。首先,國家擴大戰略石油儲備,並加速油源多元化,減少對中東的依賴,2023年伊朗與俄羅斯原油進口增加,因其折扣價分別為5至10美元/桶。透過與東南亞及俄羅斯等國的管道合作,如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計劃,國家可降低運輸風險。其次,政府推動能源效率政策,降低石油消費密集度,2000-2020年間因油價上漲與第三產業擴張,能源密集度顯著下降。2024年9月推出的刺激措施雖未聚焦大型基建,但支持消費與房地產完成,間接穩定工業需求,預計2025年石油消費增長20萬桶/日。同時,綠色能源轉型加速,電動車與可再生能源投資減少石油依賴。地緣政治上,國家保持中立立場,如23年促成伊朗與沙地關係修復,降低中東供應風險。透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平台,國家穩定金融政策,確保進口資金充足。這些策略有效緩解油價波動衝擊,保護企業免受短期供應中斷影響,同時為長期能源轉型奠定基礎,確保國家在全球油市中的戰略地位。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閱讀更多
【中東動盪與全球油市波瀾】
全球油市近年因供需失衡及地緣政治動盪而波動劇烈,特別受中東局勢影響。中東作為全球石油供應核心,歷史上多次因衝突引發油價震盪,如1956年埃及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導致歐洲石油供應短缺,及1973年石油危機,使油價飆升,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根據國際能源署匯報,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僅為90萬桶/日,遠低於2023年的210萬桶/日,主要因中國經濟放緩,2024年第三季中國石油消費量下降30萬桶/日。全球供應則由非石油生產國(如美國、巴西)推動,2024年第三季增長1.1%,預計2025年供應過剩120萬桶/日,布倫特油價將從2024年的80美元/桶降至2025年的73美元/桶。中東地緣風險(如以色列-加薩衝突)雖未顯著中斷供應,但中國高度依賴中東石油,2023年約50%進口油來自波斯灣,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為主要供應國。中國政府在全球油市中定位為主要進口國,2024年進口約600萬桶/日,僅次於美國。為降低對中東的依賴,國家積極多元化油源,與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增加貿易,並投資海外油田。同時,國家透過戰略石油儲備(SPR)確保短期能源安全,儲量估計相當於90天進口量。國家能源政策反映其平衡經濟增長與地緣風險的策略,強調供應安全與市場化改革,逐步將國內油價與全球市場接軌。
【油價起伏下的國企挑戰】
油價波動對國內企業影響深遠。根據供需理論,油價下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特別是石化、運輸及製造業,因石油製品佔全球能源消費約三分之一。國內石化行業近年需求增長主要來自石化產品,2019-2023年間約75%的石油需求增長與此相關。但需求價格彈性低(因運輸與工業對石油依賴強),油價下跌對消費刺激有限,2024年柴油需求下降近5%。對出口導向企業,油價下跌可提升競爭力,因降低物流成本,但人民幣適度貶值會抵消部分優勢。地緣政治風險則增加成本不確定性,如中東衝突可能推高油價,對依賴進口的國企構成壓力。市場有研究,油價上漲會轉移購買力至出口國,壓低進口國如國內股市表現。國企因而需靈活應對,如透過衍生品對沖油價風險。同時,國內快速推廣電動車與液化天然氣(LNG)卡車,降低對石油的長期依賴,緩解油價波動對企業影響。此轉型反映供給面改革,鼓勵企業適應綠色經濟,減少能源密集型運營,符合經濟結構調整長期目標。
【國家能源安全與綠色未來】
國家採取多層次策略應對油市挑戰,確保經濟穩定與能源安全。首先,國家擴大戰略石油儲備,並加速油源多元化,減少對中東的依賴,2023年伊朗與俄羅斯原油進口增加,因其折扣價分別為5至10美元/桶。透過與東南亞及俄羅斯等國的管道合作,如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計劃,國家可降低運輸風險。其次,政府推動能源效率政策,降低石油消費密集度,2000-2020年間因油價上漲與第三產業擴張,能源密集度顯著下降。2024年9月推出的刺激措施雖未聚焦大型基建,但支持消費與房地產完成,間接穩定工業需求,預計2025年石油消費增長20萬桶/日。同時,綠色能源轉型加速,電動車與可再生能源投資減少石油依賴。地緣政治上,國家保持中立立場,如23年促成伊朗與沙地關係修復,降低中東供應風險。透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平台,國家穩定金融政策,確保進口資金充足。這些策略有效緩解油價波動衝擊,保護企業免受短期供應中斷影響,同時為長期能源轉型奠定基礎,確保國家在全球油市中的戰略地位。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