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美國債務危機與全球金融風險
《美國債務危機與全球金融風險》
【債務上限激增的背景與影響】
美國聯邦債務問題因特朗普新稅務法案而備受矚目。該法案預計在未來十年內新增3.4萬億美元國債,使2024年底公開持有的國債總額達到28.2萬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8%,接近2020年疫情高峰時的99%。年度財政赤字已攀升至1.83萬億美元,佔GDP的6.4%,在經濟擴張期仍持續擴大,違背歷史规律。這種趨勢始於1980年代雷根政府的減稅與軍費激增,當時赤字平均達3.5%,為1970年代的兩倍。2008年金融危機進一步推高赤字,2009年達到GDP的近10%,為二戰以來最高。此後,特朗普首任期的減稅政策以及人口老化導致的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險支出激增,2025年第一季度分別佔GDP的5%與3.8%,均創歷史新高(2020年疫情期間GDP崩潰除外)。此外,聯儲會近年高利率政策加重了債務負擔,進一步壓縮財政空間。這種債務累積模式顯示美國長期依賴借貸支撐經濟,潛藏系統性風險。
【莫.米理論與債務槓桿風險】
剛好在都會大學講解企業財務問題,根據莫迪利安尼-米勒理論(Modigliani-Miller Theorem),在理想市場條件下,企業或國家的資本結構對其價值無顯著影響,但當債務槓桿超過最佳點時,財務風險將急劇上升,且難以逆轉。美國債務已遠超可持續水平,2025年第一季度債務利息支出達GDP的3.4%,較2000-2019年平均值翻倍,遠超前財長耶倫建議的2%財政可持續門檻。高企的利息成本不僅擠壓教育、基建等公共支出空間,還可能引發投資者對美元及美國國債的信心危機。近期美元指數自特朗普2025年上任以來持續下跌,創三年多來最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則因聯儲會降息後仍逆勢上升,反映市場對長期高利率風險的擔憂。國債作為全球避險資產的地位正面臨挑戰,交易模式更似股票而非傳統安全資產。若投資者信心崩潰,美元貶值與借貸成本激增將引發主權危機,動搖全球金融秩序。
【龐氏騙局的本質與歷史重演】
美國透過反覆提高債務上限規避違約風險,自1917年債務上限立法以來已調整逾百次,最新法案將上限提高5萬億美元。此舉形同全球最大龐氏騙局,依賴新債償還舊債,維持經濟表面繁榮。歷史上,美國利用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霸權地位,通過聯儲會印鈔能力延緩危機。1971年美元脫鉤金本位後,美國多次以增發貨幣應對債務壓力,如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量化寬鬆政策,推高全球資產泡沫。穆迪公司在2025年5月下調美國信用評級,與其他兩大評級機構一致,顯示市場對債務膨脹的擔憂加劇。儘管美國政府從未違約,且理論上可無限印鈔還債,但此模式無法永續。當債務規模觸及市場容忍極限,投資者信心崩潰將導致美元信用崩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甚至重塑國際貨幣體系。
【香港投資者的應對策略與資產配置考量】
對香港投資者而言,美國債務危機的短期影響或許有限,但長期風險不容忽視。建議採取多元化投資策略,逐步增加非美元資產配置,如黃金、人民幣計價資產、新興市場貨幣或實物資產,以對沖美元潛在貶值風險。此策略的優勢在於降低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增強投資組合的抗風險能力,尤其在全球金融動盪時更具韌性。然而,轉向非美元資產可能面臨流動性較低、匯率波動成本以及新興市場政策風險等挑戰。鑑於美國數十年來操縱債務上限的能力,危機爆發時點難以精準預測,市場可能在崩潰前持續呈現繁榮假象。投資者應保持高度靈活性,密切監測美國財政政策、聯儲會利率動向及全球貨幣市場信號,逐步調整資產配置,避免在危機顯現時陷入被動。完全退出美元資產並不可取,因美元仍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短期內難以被取代;但適度減持美元資產,結合多元化配置,將有助於在長期不確定性中穩健應對。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債務上限激增的背景與影響】
美國聯邦債務問題因特朗普新稅務法案而備受矚目。該法案預計在未來十年內新增3.4萬億美元國債,使2024年底公開持有的國債總額達到28.2萬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8%,接近2020年疫情高峰時的99%。年度財政赤字已攀升至1.83萬億美元,佔GDP的6.4%,在經濟擴張期仍持續擴大,違背歷史规律。這種趨勢始於1980年代雷根政府的減稅與軍費激增,當時赤字平均達3.5%,為1970年代的兩倍。2008年金融危機進一步推高赤字,2009年達到GDP的近10%,為二戰以來最高。此後,特朗普首任期的減稅政策以及人口老化導致的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險支出激增,2025年第一季度分別佔GDP的5%與3.8%,均創歷史新高(2020年疫情期間GDP崩潰除外)。此外,聯儲會近年高利率政策加重了債務負擔,進一步壓縮財政空間。這種債務累積模式顯示美國長期依賴借貸支撐經濟,潛藏系統性風險。
【莫.米理論與債務槓桿風險】
剛好在都會大學講解企業財務問題,根據莫迪利安尼-米勒理論(Modigliani-Miller Theorem),在理想市場條件下,企業或國家的資本結構對其價值無顯著影響,但當債務槓桿超過最佳點時,財務風險將急劇上升,且難以逆轉。美國債務已遠超可持續水平,2025年第一季度債務利息支出達GDP的3.4%,較2000-2019年平均值翻倍,遠超前財長耶倫建議的2%財政可持續門檻。高企的利息成本不僅擠壓教育、基建等公共支出空間,還可能引發投資者對美元及美國國債的信心危機。近期美元指數自特朗普2025年上任以來持續下跌,創三年多來最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則因聯儲會降息後仍逆勢上升,反映市場對長期高利率風險的擔憂。國債作為全球避險資產的地位正面臨挑戰,交易模式更似股票而非傳統安全資產。若投資者信心崩潰,美元貶值與借貸成本激增將引發主權危機,動搖全球金融秩序。
【龐氏騙局的本質與歷史重演】
美國透過反覆提高債務上限規避違約風險,自1917年債務上限立法以來已調整逾百次,最新法案將上限提高5萬億美元。此舉形同全球最大龐氏騙局,依賴新債償還舊債,維持經濟表面繁榮。歷史上,美國利用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霸權地位,通過聯儲會印鈔能力延緩危機。1971年美元脫鉤金本位後,美國多次以增發貨幣應對債務壓力,如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量化寬鬆政策,推高全球資產泡沫。穆迪公司在2025年5月下調美國信用評級,與其他兩大評級機構一致,顯示市場對債務膨脹的擔憂加劇。儘管美國政府從未違約,且理論上可無限印鈔還債,但此模式無法永續。當債務規模觸及市場容忍極限,投資者信心崩潰將導致美元信用崩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甚至重塑國際貨幣體系。
【香港投資者的應對策略與資產配置考量】
對香港投資者而言,美國債務危機的短期影響或許有限,但長期風險不容忽視。建議採取多元化投資策略,逐步增加非美元資產配置,如黃金、人民幣計價資產、新興市場貨幣或實物資產,以對沖美元潛在貶值風險。此策略的優勢在於降低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增強投資組合的抗風險能力,尤其在全球金融動盪時更具韌性。然而,轉向非美元資產可能面臨流動性較低、匯率波動成本以及新興市場政策風險等挑戰。鑑於美國數十年來操縱債務上限的能力,危機爆發時點難以精準預測,市場可能在崩潰前持續呈現繁榮假象。投資者應保持高度靈活性,密切監測美國財政政策、聯儲會利率動向及全球貨幣市場信號,逐步調整資產配置,避免在危機顯現時陷入被動。完全退出美元資產並不可取,因美元仍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短期內難以被取代;但適度減持美元資產,結合多元化配置,將有助於在長期不確定性中穩健應對。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