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黃金:升值或泡沫?避險狂熱與歷史迴響

《黃金:升值或泡沫?避險狂熱與歷史迴響》

【黃金的保險本質與當前動盪】
黃金在經濟不確定時代,扮演系統性風險的保險角色,提供投資者對抗貨幣貶值與地緣衝突的庇護。歷史上,1970年代末的石油危機與越南戰爭餘波,引發通脹恐慌,讓黃金從1976年的每盎司約125美元暴漲至1980年1月的850美元高峰,漲幅達580%,反映全球資本市場崩潰的恐懼。同樣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黃金從2001年的250美元攀升至2011年的1900美元,漲幅超過660%,因央行量化寬鬆與歐債危機放大系統疑慮。今天,美中貿易摩擦與AI科技顛覆重演此格局,黃金突破4000美元大關,投資者視其為可靠的「恐慌指標」,在動盪中尋求安定。國家央行積極囤積黃金作為戰略儲備,进一步強化其全球需求支撐。

【反射性理論解構泡沫形成】
喬治·索羅斯的反射性理論(Reflexivity Theory)深刻剖析黃金市場的自我強化機制:參與者認知扭曲現實,形成價格與情緒的反饋迴圈。索羅斯指出:「Markets are not always efficient; they are influenced by participants' biased perceptions, leading to booms and busts.」(市場並非總是有效的;它們受參與者偏見感知影響,導致繁榮與崩潰。)在1979-1980年泡沫中,初始通脹敘事(如保羅·沃爾克升息前)吸引買盤,推升價格並編織更多故事,直至1980年崩盤下跌逾60%。2011年頂峰亦然,金融危機後的QE政策放大反射,黃金漲勢脫離基本面。這理論警示當前「貨幣貶值交易」敘事,或因央行購金而膨脹成泡沫,情緒主導下相關性(如利率)失效。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類似反射讓黃金短期上漲15%,顯示地緣事件如何加速迴圈。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的心理洞察】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融合心理偏差,解釋黃金偏離基本面的現象,並強調羊群效應與過度自信如何製造泡沬。理論研究者席勒在《非理性繁榮》中稱:「Investor psychology drives prices away from fundamentals, creating bubbles through feedback loops of sentiment.」(投資者心理驅使價格遠離基本面,透過情緒反饋迴圈創造泡沫。)歷史趨勢如2008年危機期間,投資者恐慌湧入黃金,忽略持有成本,導致2013年崖式下跌45%;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黃金短期飆升20%,反映地緣風險放大情緒迴圈。今天,國家央行持續囤積黃金(2024年購金量逾200噸,用於外匯儲備多元化與對抗美元霸權),強化全球需求,推升價格但也累積泡沫風險,此模型預示若情緒逆轉,修正將迅猛。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黃金從1500美元漲至2075美元,行為偏差讓投資者過度解讀為末日避險,後續整合長達三年。

【建議稍降持金比重,增加短期國債】
總結黃金的歷史模式與理論交織,顯示漲勢雖有支撐,但需要注意警惕反射與行為偏差。投資建議:在美國市場,考慮持有GLD ETF但保持短期警惕,因今年已漲逾50%,易受修正影響。國家支持買盤,地緣政治不穩,整體經濟呈現衰弱趨勢,持黃金是必然,但以歷史發展來看,建議可逐步減持黃金,加重短期國債ETF如BIL,受益美聯儲降息周期與資產負債表調整,收益率下降提供穩定收益與低波動流動性。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