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中國經濟開放包容 協和萬邦助達至互利共贏

中國經濟開放包容 協和萬邦助達至互利共贏
《《孫子兵法與西方博弈論視角》》
【中美貿易戰現況與孫子兵法之「不戰而屈人之兵」】
截至上周,中美貿易戰在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下再度升溫,但其策略顯露疲態。特朗普以高達145%-245%的對華關稅為武器,試圖迫使中國妥協,卻在國內零售商(如沃爾瑪)警告商品價格飆升與貨架空蕩後,三週內兩次退縮,關稅計劃大幅度下降(據上周特朗普言論)。此舉顯示其缺乏深思熟慮的戰略部署,違背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核心理念。孫子強調「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即以智謀與外交勝敵,而非耗費資源於持久戰。特朗普高調挑起貿易戰,卻未充分評估國家的準備與國內民意反彈,導致美國民眾對貿易戰支持率創歷史新低(2025年4月初數據)。孫子在《兵法》中指出,戰爭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而特朗普顯然低估國家在過去八年間於供應鏈、技術自主與國際聯盟上的進展。例如,國家透過「一帶一路」與東盟深化合作,緩解了關稅壓力。特朗普的「美國優先」雖試圖激發民族主義,卻因缺乏「德」(孫子所謂「道」)而難獲民心,註定難以持久。相比之下,國家採取守勢,運用孫子「避實擊虛」策略,通過內需擴張與多元化出口市場,削弱美國關稅的影響力。這種不直接對抗、而以柔克剛的方式,體現了孫子兵法的精髓。

【西方博弈論視角下的策略失誤】
從西方博弈論的角度看,特朗普的貿易戰策略可視為「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假設美國的經濟收益必須以中國的損失為代價。然而,這種單邊思維忽視了全球供應鏈的互依性,導致策略失誤。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表明,各方採取最適策略時可達穩定狀態,但特朗普的高關稅政策破壞了中美間的貿易均衡,引發報復性關稅與市場動盪。國家則採取「有限報復策略」(Tit-for-Tat),如對美國農產品與科技產品加徵關稅,精準打擊特朗普的選民基礎(農民與製造業)。國家經已再次重新表明已準備好「任何形式的戰爭」,顯示其在博弈中具備長期應對的心理與資源準備。特朗普的反复退縮(如揚言解雇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後否認,關稅從245%可降至非常低位)反映了博弈論中的「承諾不可信」(Non-Credible Threat)問題,其威脅因缺乏一致性而喪失威懾力。反觀國家,通過分散貿易夥伴與強化人民幣國際化,降低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接近博弈論中的「混合策略」(Mixed Strategy),靈活應對不確定性。特朗普的策略過於依賴短期衝擊,忽略了中國在過去5000年歷史中培養的韌性與適應力,美國雖科技先進,但在博弈中的人性化策略顯然不如我國老練。

【中美文化與歷史的策略對比】
中美貿易戰不僅是經濟博弈,更是文化與歷史思維的碰撞。孫子兵法強調「全勝」而非「殞地」,即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國家在貿易戰中採取「以靜制動」,利用國內市場規模與政策靈活性,抵禦美國壓力。例如,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30%,顯示其產業升級能力。這種策略符合孫子「因敵制勝」,根據對手行動調整自身部署。反觀特朗普,其「美國優先」策略試圖重現2017年的成功,卻忽略中國八年來的準備,如半導體自主研發與大灣區經濟整合。從博弈論看,美國的「鷹派策略」(Hawk Strategy)過於激進,未能考慮國內民眾對物價上漲的不滿,導致政治資本流失(《紐約時報》,2025年4月24日)。中國5000年的歷史積澱使其擅長長期博弈,善於「待敵之可乘」,而美國200年的歷史雖賦予其創新優勢,但在人性化策略與耐心上稍顯不足。特朗普的反复進退暴露其缺乏孫子所倡導的「謀定而後動」,也未能在博弈論中建立穩定的「可信威脅」(Credible Threat)。最終,國家的韌性與策略靈活性可能使其在這場貿易戰中佔據上風,而美國若不調整策略,恐難短期實現預期目標。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