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特朗普政府與聯邦儲備局:專業自主被干預
《 香港政府與天文台、特朗普政府與聯邦儲備局:專業自主被干預的相似性》
香港天文台作為香港政府轄下的專業氣象機構,肩負監測天氣、發出警告信號及提供氣象服務的重要職責。但早前,香港政府試圖通過「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等機制,干預天文台的專業判斷,試圖搶奪天氣預警的功勞。此舉與美國特朗普政府試圖影響聯邦儲備局(聯儲局)貨幣政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者皆反映出行政權力對專業機構自主性的不當干預,最終導致決策失誤,淪為笑柄。本文將分析香港政府與天文台、特朗普政府與聯儲局之間的相似性,並探討政府過度干預專業機構的後果。
【 香港天文台的角色與職能】
香港天文台成立於1883年,是香港政府負責氣象服務的核心部門。其主要職責包括監測天氣、預報天氣變化、發出熱帶氣旋及暴雨警告信號,以及提供航空、航運及公眾所需的氣象資訊。天文台利用先進的氣象雷達、自動氣象站及衛星數據,確保預報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例如,其發出的暴雨警告信號(黃、紅、黑)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號、三號、八號等)直接影響學校停課、交通安排及公眾安全措施,這些信號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對減少災害影響至關重要。天文台的專業性經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9001:2015認證,顯示其在氣象服務上的卓越表現。
【 香港政府的角色與干預】
香港政府幾星期前設立「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旨在統籌各部門應對極端天氣。該委員會由政府最高層司長級官員領導,負責制定災害管理策略,並在重大天災(如超強颱風或黑色暴雨)時協調跨部門行動。該委員會在兩星期前試圖「超前部署」,在熱帶氣旋「丹娜絲」襲港時,提前宣布停課安排,試圖展現政府的主動性和決策力。但當天氣實際情況不如預期嚴重時,這些決定顯得過於草率,引發公眾質疑。到2025年7月29日,因天氣變化極快,天文台有需要在短時間內改發黃色至紅色到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本港多處水浸,卻未見委員會提前(或即時)作出任何指示。政府發言人僅表示,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在黑雨警告後啟動,與各部門協調應對,但未解釋為何未有「超前部署」。這種事後回應暴露那個委員會試圖搶奪天文台專業判斷的功勞,卻在關鍵時刻失誤跌入窘境。當天文台的科學預報與政府的政治考量不一致時,政府往往試圖將功勞據為己有,失敗時則推卸責任,令公眾對其信任度下降。
【 特朗普政府與聯儲局的相似案例】
與香港情況類似,便是美國特朗普政府(2017-2021年及2025年再次上台)多次試圖干預聯儲局的獨立性。聯儲局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負責制定貨幣政策,通過調整利率及貨幣供應量來穩定經濟。聯儲局的獨立性是其有效運作的基石,確保決策基於經濟數據而非政治壓力。但特朗普多次公開批評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要求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甚至威脅撤換聯儲局官員。2025年,特朗普政府對聯儲局施加更大壓力,試圖將貨幣政策與其貿易戰和關稅政策掛鉤,引發市場不確定性及投資者恐慌。這種干預不僅削弱了聯儲局的公信力,也導致市場波動。例如,特朗普關稅政策被指推高通脹,聯儲局卻因政治壓力難以靈活調整利率,導致經濟政策的不協調。與香港政府類似,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干預專業機構來塑造強勢形象,但當政策失誤時,卻將責任推給聯儲局,令其淪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
【 兩者的相似性與後果】
香港政府與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模式有以下相似之處:
1. 對專業機構的干預:香港政府通過督導委員會試圖凌駕於天文台的專業判斷,特朗普政府則試圖影響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兩者皆以政治目的為先,忽視專業機構的科學或數據基礎。
2. 搶功心理:香港政府希望通過「超前部署」展示決策力,特朗普則試圖將經濟增長的功勞歸於自己。然而,當預測失準或政策失敗時,兩者均試圖推卸責任,損害公信力。
3. 公眾信任危機:天文台與聯儲局的專業性本應是公眾信心的基石,但政府干預導致決策混亂,削弱公眾對這些機構的信任。例如,香港市民質疑政府在暴雨警告中的角色,美國投資者則對聯儲局能否抵禦政治壓力感到擔憂。
4. 爭奪功勞的重要性:爭奪功勞的行為在高層領導的言論中可見一斑。若觀察領導人在公開講話中頻繁使用「我」而非「我們」,即可理解個人或政府爭取功勞的動機。這種行為並非個人獨力完成,而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一個國家非由一人運作,而是由政黨或團隊共同治理。國家多年多次強調團隊與政黨的重要性,而非個人崇拜。但香港人這幾年頻繁聽到香港政府高層在公開場合經常使用「我」一詞,這不僅誇大了個人貢獻,掩蓋團隊努力與價值,還可能被視為對他人貢獻的不當掠奪,損害合作精神與公信力。
這些干預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在香港,政府的「超前部署」若與天文台預報不符,導致公眾混淆,錯過真正危險信號。在美國,特朗普對聯儲局的壓力引發市場不穩定,影響投資者信心及經濟增長。兩者皆因行政權力過度干預而付出代價。
【 投資管理的啟示】
香港政府與天文台、特朗普政府與聯儲局的案例,與一般投資者和專業投資經理的關係有異曲同工之處。投資者往往希望通過頻繁干預來控制投資組合,試圖「預測市場」或追求短期回報。專業投資經理的角色是基於數據分析與長期策略,管理市場的不確定性。過度干預不僅增加交易成本,還會破壞投資組合的穩定性。正如天文台與聯儲局需要專業自主來確保決策的科學性與客觀性,投資經理也應被賦予充分的自主權,讓專業人士發揮其專長,而非被外行指令所左右。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方能有效應對不確定性,實現長期穩健的成果。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香港天文台作為香港政府轄下的專業氣象機構,肩負監測天氣、發出警告信號及提供氣象服務的重要職責。但早前,香港政府試圖通過「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等機制,干預天文台的專業判斷,試圖搶奪天氣預警的功勞。此舉與美國特朗普政府試圖影響聯邦儲備局(聯儲局)貨幣政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者皆反映出行政權力對專業機構自主性的不當干預,最終導致決策失誤,淪為笑柄。本文將分析香港政府與天文台、特朗普政府與聯儲局之間的相似性,並探討政府過度干預專業機構的後果。
【 香港天文台的角色與職能】
香港天文台成立於1883年,是香港政府負責氣象服務的核心部門。其主要職責包括監測天氣、預報天氣變化、發出熱帶氣旋及暴雨警告信號,以及提供航空、航運及公眾所需的氣象資訊。天文台利用先進的氣象雷達、自動氣象站及衛星數據,確保預報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例如,其發出的暴雨警告信號(黃、紅、黑)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號、三號、八號等)直接影響學校停課、交通安排及公眾安全措施,這些信號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對減少災害影響至關重要。天文台的專業性經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9001:2015認證,顯示其在氣象服務上的卓越表現。
【 香港政府的角色與干預】
香港政府幾星期前設立「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旨在統籌各部門應對極端天氣。該委員會由政府最高層司長級官員領導,負責制定災害管理策略,並在重大天災(如超強颱風或黑色暴雨)時協調跨部門行動。該委員會在兩星期前試圖「超前部署」,在熱帶氣旋「丹娜絲」襲港時,提前宣布停課安排,試圖展現政府的主動性和決策力。但當天氣實際情況不如預期嚴重時,這些決定顯得過於草率,引發公眾質疑。到2025年7月29日,因天氣變化極快,天文台有需要在短時間內改發黃色至紅色到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本港多處水浸,卻未見委員會提前(或即時)作出任何指示。政府發言人僅表示,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在黑雨警告後啟動,與各部門協調應對,但未解釋為何未有「超前部署」。這種事後回應暴露那個委員會試圖搶奪天文台專業判斷的功勞,卻在關鍵時刻失誤跌入窘境。當天文台的科學預報與政府的政治考量不一致時,政府往往試圖將功勞據為己有,失敗時則推卸責任,令公眾對其信任度下降。
【 特朗普政府與聯儲局的相似案例】
與香港情況類似,便是美國特朗普政府(2017-2021年及2025年再次上台)多次試圖干預聯儲局的獨立性。聯儲局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負責制定貨幣政策,通過調整利率及貨幣供應量來穩定經濟。聯儲局的獨立性是其有效運作的基石,確保決策基於經濟數據而非政治壓力。但特朗普多次公開批評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要求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甚至威脅撤換聯儲局官員。2025年,特朗普政府對聯儲局施加更大壓力,試圖將貨幣政策與其貿易戰和關稅政策掛鉤,引發市場不確定性及投資者恐慌。這種干預不僅削弱了聯儲局的公信力,也導致市場波動。例如,特朗普關稅政策被指推高通脹,聯儲局卻因政治壓力難以靈活調整利率,導致經濟政策的不協調。與香港政府類似,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干預專業機構來塑造強勢形象,但當政策失誤時,卻將責任推給聯儲局,令其淪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
【 兩者的相似性與後果】
香港政府與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模式有以下相似之處:
1. 對專業機構的干預:香港政府通過督導委員會試圖凌駕於天文台的專業判斷,特朗普政府則試圖影響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兩者皆以政治目的為先,忽視專業機構的科學或數據基礎。
2. 搶功心理:香港政府希望通過「超前部署」展示決策力,特朗普則試圖將經濟增長的功勞歸於自己。然而,當預測失準或政策失敗時,兩者均試圖推卸責任,損害公信力。
3. 公眾信任危機:天文台與聯儲局的專業性本應是公眾信心的基石,但政府干預導致決策混亂,削弱公眾對這些機構的信任。例如,香港市民質疑政府在暴雨警告中的角色,美國投資者則對聯儲局能否抵禦政治壓力感到擔憂。
4. 爭奪功勞的重要性:爭奪功勞的行為在高層領導的言論中可見一斑。若觀察領導人在公開講話中頻繁使用「我」而非「我們」,即可理解個人或政府爭取功勞的動機。這種行為並非個人獨力完成,而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一個國家非由一人運作,而是由政黨或團隊共同治理。國家多年多次強調團隊與政黨的重要性,而非個人崇拜。但香港人這幾年頻繁聽到香港政府高層在公開場合經常使用「我」一詞,這不僅誇大了個人貢獻,掩蓋團隊努力與價值,還可能被視為對他人貢獻的不當掠奪,損害合作精神與公信力。
這些干預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在香港,政府的「超前部署」若與天文台預報不符,導致公眾混淆,錯過真正危險信號。在美國,特朗普對聯儲局的壓力引發市場不穩定,影響投資者信心及經濟增長。兩者皆因行政權力過度干預而付出代價。
【 投資管理的啟示】
香港政府與天文台、特朗普政府與聯儲局的案例,與一般投資者和專業投資經理的關係有異曲同工之處。投資者往往希望通過頻繁干預來控制投資組合,試圖「預測市場」或追求短期回報。專業投資經理的角色是基於數據分析與長期策略,管理市場的不確定性。過度干預不僅增加交易成本,還會破壞投資組合的穩定性。正如天文台與聯儲局需要專業自主來確保決策的科學性與客觀性,投資經理也應被賦予充分的自主權,讓專業人士發揮其專長,而非被外行指令所左右。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方能有效應對不確定性,實現長期穩健的成果。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