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國家經濟內卷現象:現況與未來展望

國家經濟內卷現象:現況與未來展望
《國家經濟內卷現象:現況與未來展望》
【內卷演變與政府應對】
內卷一詞源自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的農業內卷化概念,描述在有限資源下,勞動投入增加卻邊際產出遞減現象。在國家經濟中,此概念最早於2020年初用於教育與職場領域,當時996工作制與房地產泡沫破滅加劇無序競爭,導致企業價格戰頻發,利潤空間壓縮。供給導向模式雖推動高速增長,但地方補貼與盲目擴張造成嚴重產能過剩,如汽車業2024年銷量增長21%卻利潤下滑33%,反映出市場飽和下的惡性循環。進入2025年,內卷現象蔓延至製造業與新興產業,如太陽能領域上半年新增裝機容量達212GW,是前一年同期的兩倍,價格戰導致企業邊際利潤銳減。政府積極回應,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低於成本銷售,並規範地方招商行為,旨在重塑市場秩序,避免無謂擴張。歷史上,2015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曾有效化解鋼鐵與煤炭過剩產能,證明政策引導能轉化挑戰為機遇。此次反內卷同樣強調高品質發展,透過統一市場監管與法執,逐步緩解通縮壓力,核心CPI於9月回落至-0.3%,顯示出穩定經濟的初步成效。從不同角度看,此舉不僅保護中小企業免於崩潰,還促進資源向創新領域傾斜,長期有助於提升整體效率。

【企業與城市合作進展】
當前內卷根源於供需失衡,國內需求疲弱疊加貿易壁壘,出口放緩加劇企業內耗。為應對此,企業與城市展開多層次合作,例如江蘇省與湖南等地協調產業規劃,嚴格控制重複投資,避免地方間惡性競爭。國家市監局年初召集阿里巴巴、京東等巨頭舉行座談,反饋市場挑戰,推動公平競爭機制。結果顯示,部分行業產能利用率提升,如快遞業透過供給限制止住價格崩潰,企業盈利漸趨穩定。這些合作不僅緩解地方財政壓力,還促進創新升級,類似於過去中西部城市與國企聯手實現產業轉型,帶來就業增長與稅收雙贏。預期更多公私夥伴關係將形成,強化供應鏈韌性,如在電動車領域,地方政府與企業共同制定出口策略,應對全球貿易摩擦。從宏觀視角,政策強調透過協作打破零和遊戲,轉向價值創造。歷史證據顯示,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公私合作,曾有效穩定供應鏈,此次進展預示著國家經濟將逐步擺脫低效循環,邁向可持續增長。

【宏觀趨勢與預期展望】
宏觀層面,內卷加劇通縮風險,2025年通貨膨脹趨勢持續低迷,預計CPI回落至2.1%左右,核心通脹於8月達-0.4%。債務方面,中央債務佔GDP約20-25%,地方債務需警惕,但財政刺激有助再平衡,外部債務於3月底達17.5967萬億人民幣。公眾儲蓄率高企,達35%以上,2025上半年戶存款增長56%,反映消費謹慎與不確定性。在短期內,政府會推進高品質發展,預計2026年增長4.4%,透過消費刺激與科技自立化解內卷。需求管理能刺激總需求,歷史證明疫情後的財政投入有效穩增長。從不同角度觀察,國家貿易順差於2025年佔出口30%,顯示出政策調整的積極作用,此趨勢有助於轉型升級,減輕貿易壓力,不僅穩固內需基礎,更將為全球經濟注入新活力,實現持久繁榮與互利共贏。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