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
投資組合診斷與投資組合、資產配置價值

投資組合診斷與投資組合、資產配置價值
《投資組合診斷與投資組合、資產配置價值》

【市場背景與客戶現況】
過去兩年,不少朋友查詢有關投資組合的情況。原因在於香港股市連續數年下跌,雖然近期市場稍為回穩,但大部分投資組合仍未見明顯反彈,升幅有限。
客戶現時組合持有約6隻中國內地股票,其中5隻錄得嚴重虧損,跌幅介乎-5%至超過-72%,平均約-40%,涵蓋多個行業,包括:全球MDI及TDI領域的行業龍頭;主營大宗煤炭能源,與大型基建集團國際項目高度關聯;知名眼科醫療連鎖;以及專注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的企業。整體組合行業分散,但受中國經濟及板塊輪動影響,復甦進度不一。

【深入評估與止損決策】
必須對現時中國內地股票組合進行深入研究與評估,分析其於未來一至兩年的上升空間及潛力,包括公司基本面(盈利增長、行業趨勢、地緣政治影響)、技術指標(股價走勢、支持位)及宏觀因素(中國經濟復甦、政策變化)。若研究顯示組合整體缺乏明顯復甦潛力(例如大部分股份持續虧損、行業衰退或競爭加劇),建議及時止損沽出(即「割肉認輸」),避免資金進一步沉沒,並將資源轉向更具前景的機會。以下三個方案以初始投資金額為100%,現時組合價值僅餘約57%(即由100%降至57%)為基準,目標於合理時間內回升至100%,涵蓋不同風險承受程度,可考慮轉往香港或海外股票。請注意,股票市場波動性高,歷史表現不代表未來,一年內20-30%增長已屬較佳情況,實際結果可能低於預期甚至錄得虧損,並注意要分散投資。

【方案一:低風險穩健配置】
著重資本保全及穩健增長,透過多元化降低波動,避免進一步損失,依賴大市整體回升逐步回本。
- 立即沽出嚴重虧損的中國內地股票,保留仍有輕微盈利的股份(若具潛力),釋放資金。
- 將現有資金(約57%)轉移至支援國際交易的平台(如香港或美國證券行,或本地合資格平台),配置多元化ETF或指數基金,例如追蹤恒生指數的香港ETF(2800.HK)或美國S&P 500 ETF(SPY),比例為60%香港/中國相關穩健股份、40%全球藍籌股。
- 加入固定收益資產,如香港或美國國債ETF(收益率約3-5%),提供穩定現金流。
- 預期回報:依賴市場復甦,一年內或實現10-20%增長(若全球股市平穩上漲),但完全回本需較長時間(如2-3年)或有利市況。
- 風險:大市回落或延遲回本,但整體虧損機會較低。

【方案二:中風險增長導向】
平衡增長與風險,透過主動調整組合,轉向具增長潛力的市場,追求較高回報。
- 全面評估後沽出中國內地股票,轉移資金至支援國際交易的平台(如香港或美國證券行,或本地合資格平台),轉投香港及海外成長型股份,例如香港科技股(騰訊或阿里巴巴香港上市版本)、美國科技巨頭(AAPL、NVDA),配置比例為50%香港股票、30%美國股票、20%新興市場ETF。
- 採用價值投資策略,挑選基本面穩健但現價低估的股份,並設定止損點(例如下跌10%即沽出)。
- 可少量加入商品或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如香港物業信託)作分散。
- 預期回報:若科技板塊反彈,一年內或實現15-25%增長,惟需留意地緣政治風險。
- 風險:市場波動或導致短期虧損,但整體風險中性。

【方案三:高風險潛力追蹤】
追求較高增長,聚焦高波動但具基本面支持的成長型資產,力爭較佳回報,惟不使用任何槓桿工具,減少虛擬貨幣曝光(僅限0-10%作為可選補充),轉向相對穩定但回報潛力較高的行業如AI、量子計算、生物科技及綠色能源,潛在虧損較大。
- 沽出所有現有股票,轉移資金至支援國際交易的平台(如香港或美國證券行,或本地合資格平台)。
- 配置50%於AI/量子計算相關高增長股份,例如NVIDIA (NVDA)、Palantir (PLTR)、Rigetti Computing (RGTI)、Quantum Computing Inc. (QBTS),受2025-2026年AI及量子技術趨勢帶動,具上漲潛力但波幅大。
- 30%投向生物科技股,例如Abivax (ABVX)、Celcuity (CELC),專注創新藥物及治療領域,基本面較穩但臨床試驗結果可帶來高回報或風險。
- 20%配置綠色能源/儲能股份,例如Energy Vault (NRGV),受惠全球能源轉型,風險來自政策變動及競爭,但增長潛力強;如需少量分散,可選不超過10%的比特幣ETF(如FBTC)作補充。
- 風險管理:分散至6-8隻股份,設定止損點(例如下跌15%即沽出),並密切監察市場消息(科技業績、藥物審批、能源政策)。
- 預期回報:若2025-2026年相關行業平稳上漲,一年內可實現20-30%增長,於最佳情況下或更高。
- 風險:波動性極高,或導致30%或以上虧損,甚至本金大幅縮水,需具強大心理承受力及準確市場判斷。

【專業投資組合管理:從資產配置到證券選擇】
投資組合管理應以「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為核心,而非直接跳入「證券選擇」(Security Selection)。兩者本質差異在於:資產配置決定整體風險與回報的框架(例如80%股票+20%債券的組合天然比100%股票保守),佔據投資績效變異的90%以上(根據Brinson研究);證券選擇則是在既定框架內優化個別資產表現,影響幅度相對有限。

【專業流程應循序漸進】
1. <明確投資目標>:先問「為何投資?」——是為子女大學學費(需匹配時間軸與流動性,例如5-10年內需用,應偏保守);退休儲蓄(重視長期複利,容許中高風險);資本增長(接受波動,追求10年以上年化8-12%);穩定分紅(偏好高息股或REITs,年息4-6%);還是保守現金流(優先債券或貨幣市場基金,保本為先)?目標決定風險承受度、時間視野與稅務考量,避免「目標漂移」導致不必要風險。

2. <制定投資策略>:根據目標選擇工具與焦點——資產類別配置(股票、債券、商品、現金)、投資風格(長倉為主、長短倉對沖、使用衍生工具槓桿或不槓桿)、專注範疇(行業如科技/醫療、國家如美國/新興市場、板塊如消費/能源、市值規模如大盤/中小盤、成長型vs價值型)。零售投資者可輕鬆應用以下策略:
- 宏觀策略(Macro-Driven):依賴全球經濟指標(如利率、通脹、GDP),例如聯儲局減息周期增配股票、加息時轉債券。
- 板塊輪動(Sector Rotation):經濟復甦期買周期股(金融、工業),衰退期轉防禦股(公用事業、醫療)。
- 事件驅動(Event-Driven):聚焦併購、重組、財報超預期等催化劑,適合短線操作但需新聞敏感度。
- 主題投資(Thematic):追蹤長期趨勢,如AI、綠色能源、老齡化社會,透過ETF(如ARKK、ICLN)一籃子布局。
- 被動 vs 主動 (Active vs Passive):被動用指數ETF零成本追蹤大市;主動選股追求超額回報(Alpha)。
此階段決定「大方向」,零售投資者可透過免佣金平台(如富途、老虎)實現,無需機構資源。

3. <確認資產類別比例>:量化各類別權重,例如「60%股票、30%債券、10%另類資產」,並定期再平衡(Rebalancing)以維持原定風險水平。簡單數學模型說明多元化效益:
-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 - Modern Portfolio Theory):風險 = √(w₁²σ₁² + w₂²σ₂² + 2w₁w₂ρσ₁σ₂),其中w為權重、σ為標準差、ρ為相關係數。當ρ<1時,組合風險低於加權平均風險。
- 實例:股票A(σ=25%)、債券B(σ=10%)、ρ=0.2,50/50配置後組合σ≈13.2%(遠低於單一股票)。
- 再平衡規則:每季檢視,若股票升至70%,賣出10%轉債券,鎖定利潤並控制風險。
- 零售應用:用Excel或免費工具(如Portfolio Visualizer)模擬歷史回報/風險,設定「風險預算」(Risk Budgeting),例如總波動不超15%。
此步驟將抽象策略轉為可執行藍圖,確保長期紀律。

4. <證券選擇>:僅在每類別內挑選符合策略的標的。方法包括:
- 基本面分析:檢視財務報表(ROE>15%、負債率<50%、自由現金流穩定)、估值(P/E低於行業中位、PEG<1)、競爭優勢(護城河如品牌/專利)。
- 技術分析:用移動平均線(金叉買入)、RSI(<30超賣買入)、支持阻力位,輔助進出時機。
- 行為分析:避開羊群效應(追高殺低),利用市場恐慌(VIX>30時增持優質股)。
- 量化篩選:用 Finviz、TradingView 設定條件(如市值>50億、EPS增長>20%)。

【此四步流程的優勢】
- 系統化降低風險:資產配置分散系統性風險(市場崩盤時債券對沖),證券選擇控制個別風險(單股爆雷不拖累整體)。研究顯示,配置決策貢獻90%績效變異,遠勝選股(僅4-5%)。零售投資者透過此法避免「全押單股」常見錯誤,長期存活率提升3-5倍。
- 提升長期勝率:策略明確後,減少情緒干擾(恐慌賣出、貪婪追漲)。歷史數據顯示,堅持再平衡的60/40組合(股票/債券)過去50年年化回報7.5%,最大回撤僅-35%(vs純股票-50%)。零售投資者可複製機構「恒定混合策略」,勝過90%主動基金。
- 適應市場變化:每年檢視目標與配置,例如通脹升時增商品(黃金/大宗),利率降時加長債。靈活調整而非頻繁換股,交易成本降至<0.5%/年。零售投資者用ETF一鍵再平衡,省時省力。
- 適用所有資金規模:無論10萬或1億,均以相同邏輯建構——目標驅動、配置為本、選股為輔。機構用百億美元運作同一框架,零售投資者透過零佣金ETF(如VOO、BND)複製,門檻近零,實現「機構級」管理。

此為專業機構與高淨值客戶通用的投資紀律,值得每位投資者借鏡並實踐。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