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
穩定幣在香港的更廣泛應用:反駁的士試驗並探索更佳行業選擇
《穩定幣在香港的更廣泛應用:反駁的士試驗並探索更佳行業選擇》
【的士行業作為穩定幣試驗的局限性】
近期一篇文章提出香港的士作為穩定幣試驗的理想場景,但這一觀點忽略的士行業在香港經濟中的邊緣化現狀及穩定幣應用的實際挑戰。香港的士行業近年來面臨困境,乘客投訴激增近50%,且的士執照價值自疫情前下跌60%,顯示其市場影響力正在萎縮。從消費者行為角度看,香港市民對的士的依賴已逐漸被網約車平台(如Uber及本地叫車應用)取代,後者更靈活且已廣泛接受數位支付,如八達通、Alipay及WeChat Pay。根據香港大學2023年研究,超過65%的香港市民日常出行傾向使用網約車或公共交通,而的士僅佔出行選擇的15%。此外,的士司機對數位支付的抗拒並非技術問題,而是文化慣性及對現金交易的依賴,這使得穩定幣在的士行業的推廣可能面臨高昂的教育成本與低採用率。從經濟學的「路徑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 Theory)來看,的士行業的傳統運營模式已形成慣性,難以快速轉型為穩定幣的試驗場。相比之下,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應選擇更具規模效應與國際影響力的行業來試驗穩定幣,例如香港交易所(HKEX)或中國銀行(香港)(BOCHK),以充分發揮穩定幣的潛力並推動香港的商業發展。
【金融行業的穩定幣應用:HKEX與BOCHK的優勢】
數週前,我有幸與前香港金融發展局高級顧問、前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及前香港政府首席經濟師李建英先生會面,這位香港銀行業的資深專家與我分享了其對穩定幣應用的深刻見解。他認為,香港交易所(HKEX)與中國銀行(香港)(BOCHK)是穩定幣應用的更佳選擇。HKEX作為全球第五大證券交易所,2024年日均交易額超過1200億港元,涉及大量證券交易結算需求。穩定幣的區塊鏈技術可實現即時結算(Real-Time Settlement),大幅降低傳統結算系統(如T+2)的時間成本與操作風險。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2023年報告,區塊鏈技術可將跨境結算成本降低至原來的1/10,並提升交易透明度,這對HKEX的國際化競爭力至關重要。另一方面,BOCHK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2024年處理超過70%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穩定幣可簡化人民幣離岸交易流程,降低中間銀行手續費,並增強香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樞紐的地位。李建英先生強調,穩定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可讓HKEX及BOCHK的參與者(如機構投資者與企業客戶)直接進行點對點交易,減少對傳統金融中介的依賴。這符合經濟學中的「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理論,並通過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放大穩定幣的市場影響力。與的士行業的低頻、小額交易相比,HKEX與BOCHK的交易場景更能展現穩定幣的高效率與安全性,從而促進香港金融生態的數位化轉型。
【穩定幣的長期影響與中國移動支付的啟示】
回顧中國大陸過去十年的移動支付革命,穩定幣在香港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2015年,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如Alipay與WeChat Pay)迅速崛起,至2023年交易額已達430萬億人民幣,覆蓋零售、餐飲及交通等多個場景。這一成功得益於便捷性、成本效益及廣泛的生態系統整合。穩定幣作為類似的顛覆性技術,有望複製這一模式,並在香港金融與商業領域引發結構性變革。然而,這也對傳統銀行構成挑戰。銀行目前依賴交易手續費與結算業務獲取微薄利潤,但穩定幣的去中心化結算可能侵蝕這部分收入。根據麥肯錫2024年報告,區塊鏈技術可能使全球銀行業每年損失超過500億美元的結算收入。儘管如此,銀行應視此為轉型機遇,聚焦核心價值,如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諮詢、投資管理及風險控制服務。正如熊彼特(Schumpeter)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所述,穩定幣的普及將迫使銀行重新定義商業模式,轉向更具創新性的服務。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應借鑒中國移動支付的成功經驗,通過政策支持與企業合作,推動穩定幣在高價值行業的應用。這不僅能強化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還能為消費者與企業帶來更高效、低成本的交易體驗,促進經濟的長期繁榮。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的士行業作為穩定幣試驗的局限性】
近期一篇文章提出香港的士作為穩定幣試驗的理想場景,但這一觀點忽略的士行業在香港經濟中的邊緣化現狀及穩定幣應用的實際挑戰。香港的士行業近年來面臨困境,乘客投訴激增近50%,且的士執照價值自疫情前下跌60%,顯示其市場影響力正在萎縮。從消費者行為角度看,香港市民對的士的依賴已逐漸被網約車平台(如Uber及本地叫車應用)取代,後者更靈活且已廣泛接受數位支付,如八達通、Alipay及WeChat Pay。根據香港大學2023年研究,超過65%的香港市民日常出行傾向使用網約車或公共交通,而的士僅佔出行選擇的15%。此外,的士司機對數位支付的抗拒並非技術問題,而是文化慣性及對現金交易的依賴,這使得穩定幣在的士行業的推廣可能面臨高昂的教育成本與低採用率。從經濟學的「路徑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 Theory)來看,的士行業的傳統運營模式已形成慣性,難以快速轉型為穩定幣的試驗場。相比之下,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應選擇更具規模效應與國際影響力的行業來試驗穩定幣,例如香港交易所(HKEX)或中國銀行(香港)(BOCHK),以充分發揮穩定幣的潛力並推動香港的商業發展。
【金融行業的穩定幣應用:HKEX與BOCHK的優勢】
數週前,我有幸與前香港金融發展局高級顧問、前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及前香港政府首席經濟師李建英先生會面,這位香港銀行業的資深專家與我分享了其對穩定幣應用的深刻見解。他認為,香港交易所(HKEX)與中國銀行(香港)(BOCHK)是穩定幣應用的更佳選擇。HKEX作為全球第五大證券交易所,2024年日均交易額超過1200億港元,涉及大量證券交易結算需求。穩定幣的區塊鏈技術可實現即時結算(Real-Time Settlement),大幅降低傳統結算系統(如T+2)的時間成本與操作風險。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2023年報告,區塊鏈技術可將跨境結算成本降低至原來的1/10,並提升交易透明度,這對HKEX的國際化競爭力至關重要。另一方面,BOCHK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2024年處理超過70%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穩定幣可簡化人民幣離岸交易流程,降低中間銀行手續費,並增強香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樞紐的地位。李建英先生強調,穩定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可讓HKEX及BOCHK的參與者(如機構投資者與企業客戶)直接進行點對點交易,減少對傳統金融中介的依賴。這符合經濟學中的「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理論,並通過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放大穩定幣的市場影響力。與的士行業的低頻、小額交易相比,HKEX與BOCHK的交易場景更能展現穩定幣的高效率與安全性,從而促進香港金融生態的數位化轉型。
【穩定幣的長期影響與中國移動支付的啟示】
回顧中國大陸過去十年的移動支付革命,穩定幣在香港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2015年,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如Alipay與WeChat Pay)迅速崛起,至2023年交易額已達430萬億人民幣,覆蓋零售、餐飲及交通等多個場景。這一成功得益於便捷性、成本效益及廣泛的生態系統整合。穩定幣作為類似的顛覆性技術,有望複製這一模式,並在香港金融與商業領域引發結構性變革。然而,這也對傳統銀行構成挑戰。銀行目前依賴交易手續費與結算業務獲取微薄利潤,但穩定幣的去中心化結算可能侵蝕這部分收入。根據麥肯錫2024年報告,區塊鏈技術可能使全球銀行業每年損失超過500億美元的結算收入。儘管如此,銀行應視此為轉型機遇,聚焦核心價值,如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諮詢、投資管理及風險控制服務。正如熊彼特(Schumpeter)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所述,穩定幣的普及將迫使銀行重新定義商業模式,轉向更具創新性的服務。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應借鑒中國移動支付的成功經驗,通過政策支持與企業合作,推動穩定幣在高價值行業的應用。這不僅能強化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還能為消費者與企業帶來更高效、低成本的交易體驗,促進經濟的長期繁榮。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