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新能源革命:電動車產業的全球轉型

新能源革命:電動車產業的全球轉型
《新能源革命:電動車產業的全球轉型》

【產業轉型的經濟脈動】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下,電動車產業正重塑供應鏈與市場格局,國家企業如比亞迪透過垂直整合模式,實現從電池到整車的成本優勢。此轉型不僅受惠於碳中和政策,更反映出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經濟學中,熊彼特(Schumpeter)的「創造性破壞」理論("creative destruction")精準詮釋此現象:舊有燃油車體系被創新技術顛覆,新興玩家透過技術顛覆與資本重組,加速資源向高效領域流動。比亞迪的案例即是此理論的活例,其電池自給率高達90%以上,壓縮供應鏈風險,同時放大規模經濟效益,預計將帶動全球EV滲透率從2021年的10%躍升至2030年的50%以上,創造萬億美元市場價值。

【供應鏈韌性與創新驅動】
面對地緣政治與貿易壁壘,電動車供應鏈需強化本土化與多元化,以確保穩定供給。比亞迪的全球工廠布局,如巴西與泰國基地,正是此策略的體現,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凱因斯(Keynes) 需求管理模型(Demand driven management model)在此提供深刻洞見:"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but in the short run, effective demand drives investment." 透過政府補貼與基礎設施投資,國家刺激內需,進而引發乘數效應,放大電動車消費。比亞迪上半年汽車銷量突破40萬輛,新能源車佔比逾80%,不僅驗證模型的有效性,更凸顯R&D投入(佔營收5%以上)如何轉化為競爭壁壘,推動毛利率從15%向25%邁進,奠定長期成長基石。

【市場擴張的全球視野】
電動車市場從國家內需向新興經濟體延伸,預示著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比亞迪海外銷量年增逾200%,鎖定東南亞與拉美潛力,藉此規避歐美關稅衝擊。此擴張呼應波特(Porter)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強調集群效應與鑽石模型:要素條件(如鋰礦資源)、需求條件(綠色政策)、相關產業(電池上游)及企業策略,共同铸就比亞迪的全球領導地位。展望未來,此模式將助其市佔率穩居前三,特別在價格敏感市場,透過DM-i混動技術(Dual Model-intelligent),滿足多元需求,預期營收複合年成長率達25%,遠超行業平均。

【投資提案:布局電動車先鋒】
建議投資比亞迪(1211.HK),現價約HK$108,基於2025上半年財務數據,預期中長期上漲15-20%。基本面支持:一、營收3,713億元人民幣,年增23.3%,顯示需求強勁,市場份額穩固;二、歸母淨利155億元人民幣,年增13.8%,毛利率18.24%(6個月),EPS 1.71元人民幣,盈利能力穩健;三、總資產8,463億元,股東權益2,447億元,長期負債對總體債務佔14%,營運現金流318億元,ROE年化13.3%,財務結構健康。結合「刀片電池」技術(blade battery)與全產業鏈布局,比亞迪具備競爭優勢,新能源車銷量增長與碳中和政策將推升股價,適合中長期持有,目標價HK$124-$130,建議分批建倉。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