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特朗普宣布对国家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的影响
《特朗普宣布对国家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的影响》
【事件概述】
特朗普于2025年10月10日宣布对所有国家进口商品额外征收100%关税,自11月1日起生效,此举系对国家方加强稀土矿物及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的直接报复,导致美股当日暴跌近3%,道琼斯指数下挫约900点,标普500指数及纳斯达克指数亦重挫;恒生指数期货随之崩盘,下跌1.7%。此事件并非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Phenomenon),而是预期中的贸易摩擦升级,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关税壁垒本就属可预见风险,类似于2018年贸易战初期市场反应,但规模更大;黑天鹅理论(Black Swan Theory)强调不可预测的极端冲击,此次仅为时机不确定之已知威胁。
【背景分析】
美国家紧张源于长期贸易失衡及地缘冲突:自2018年起,美国针对国家“国家制造2025”计划征收关税,旨在遏制技术转移;稀土矿物作为电动汽车、国防及半导体关键原料,国家控制全球90%供应,2025年10月9日国家方收紧出口管制,引发特朗普指责“侵略性贸易立场”。亚洲冲突加剧,包括南海争端及台湾省问题,类似于2019年华为事件引发供应链中断;特朗普动机在于缩小贸易赤字、保护本土产业,并非新举措,而是延续第一任期策略:战略性回应,旨在迫使国家方让步,如取消出口限制。
【美国经济影响】
美国经济路径面临不确定性:关税预计削减长期GDP 6%、工资5%(Wharton模型),通胀风险高于2018年,因供应链更全球化;类似于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引发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当前关税或扭曲比较优势理论,提升进口成本。政府关门持续,特朗普启动联邦雇员大规模解雇,逾4000人受影响,导致服务中断、承包商失业,短期拖累消费与投资;经济脆弱性凸显,2025年增长放缓,但AI驱动生产力提升及稳定币优化支付效率可支撑数年,类似于2008年国家刺激计划缓冲危机,却无法长期维系巨型经济,潜在金融不稳定性如稳定币与美国债联动放大波动。
【国家反应预测】
国家反应预计为对等报复,包括加强对美农产品及科技出口限制,类似于2019年大豆关税战;国家方或加速内循环(Dual Circulation)策略,推动自给自足,借鉴2021年科技整顿后本土创新反弹。鉴于当前事件的时间点(2025年10月11日),国家已开始展现初步回应迹象,并基于过去8年的贸易摩擦趋势,预计将采取多层次、多领域的反制措施,以维护国家利益并减少对美依赖。
首先,回顾过去8年(2017-2025)国家的反应趋势。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国家一贯采用“以牙还牙”的对等原则进行反击。例如,在2018-2019年间,美国对国家商品征收关税后,国家迅速对美国农产品(如大豆、猪肉)和汽车等征收平均16.6%的报复性关税,覆盖84.3%的HS 6位码产品。这一策略不仅旨在平衡贸易赤字,还通过针对美国农业州的产品施压,影响美国国内政治动态。2020-2024年期间,尽管拜登政府延续部分关税,国家转向更注重内部调整,如加强“双循环”战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并通过出口管制回应美国的技术封锁,例如2023年起对镓、锗等关键矿物的出口限制。总体趋势显示,国家从最初的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战略调整:一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反击;二是加速科技自给自足,如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的本土化投资;三是多元化贸易伙伴,转向“一带一路”国家、欧盟和东盟,以降低对美出口依赖;四是宣传“吃苦耐劳”精神,强调国家能力应对外部压力,如2025年早期对特朗普第二任期潜在关税的回应中,国家外交部指责美国“以善报恶”并承诺报复。
进入2025年,特别是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启动后,国家反应更趋成熟和自信。早期迹象包括4月对美国商品征收125%关税作为对等措施,以及对特朗普“互惠关税”的34%反击。国家学会了从第一次贸易战中吸取教训,改变了战术:不再单纯依赖关税战,而是结合出口管制、反垄断调查和地缘经济工具。例如,2025年4月,国家谴责美国关税并以84%关税回应,同时展开舆论战,指责美国“讹诈”。
针对本次事件(特朗普10月10日宣布100%关税),国家已于10月9日先行收紧稀土出口管制,这是近期最显著的政策公告。具体而言,商务部2025年第61号公告实施史上最严格的稀土和永磁体出口管制,要求外国实体出口含有超过0.1%国家来源稀土的产品需获得北京特别批准。这一措施扩展至12种元素,包括新增的钬、铒、铥、铕和镱,并涵盖相关技术和磁体,旨在保护国家供应链安全并反制美国的技术限制。此举并非孤立,而是2024-2025年一系列出口管制的延续,包括2023年以来对关键原材料的库存限制。
作为对特朗普100%关税的即时回应,国家已宣布多项反制:一是自10月14日起,对美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作为对美国对中国船舶收费的直接报复;二是启动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针对美国科技巨头施压;三是加强农产品和技术出口限制,类似于2019年大豆战。外交层面,国家谴责美国关税为“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违反WTO规则,并承诺采取“一切必要反制措施”。实时社交媒体报道显示,国家正取消与特朗普的潜在会晤,并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作为回应。中长期来看,国家预计将深化“双循环”策略,加速本土创新反弹,如2021年科技整顿后在AI和半导体领域的进步。潜在措施包括:扩大对美农产品禁令,影响美国中西部农民;加强关键矿物出口管制,打击美国国防和电动汽车产业;推动贸易多元化,向欧洲和亚洲转移出口;以及通过财政刺激缓冲国内经济冲击,类似于2008年危机应对。经济学家预测,国家将展现韧性,避免“先眨眼”,而是利用其全球供应链主导地位进行战略博弈。然而,若摩擦升级,国家可能面临短期经济增长放缓,但过去趋势表明,其适应能力强,能通过内部改革转化为长期优势。
总体而言,国家反应将结合即时报复与战略调整,延续过去8年的“对等+自强”模式,确保在贸易战中占据主动。
【投资建议】
资产配置转向防御,减少美国家股票暴露,转向美国债/黄金避险防范贸易不确定性。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事件概述】
特朗普于2025年10月10日宣布对所有国家进口商品额外征收100%关税,自11月1日起生效,此举系对国家方加强稀土矿物及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的直接报复,导致美股当日暴跌近3%,道琼斯指数下挫约900点,标普500指数及纳斯达克指数亦重挫;恒生指数期货随之崩盘,下跌1.7%。此事件并非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Phenomenon),而是预期中的贸易摩擦升级,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关税壁垒本就属可预见风险,类似于2018年贸易战初期市场反应,但规模更大;黑天鹅理论(Black Swan Theory)强调不可预测的极端冲击,此次仅为时机不确定之已知威胁。
【背景分析】
美国家紧张源于长期贸易失衡及地缘冲突:自2018年起,美国针对国家“国家制造2025”计划征收关税,旨在遏制技术转移;稀土矿物作为电动汽车、国防及半导体关键原料,国家控制全球90%供应,2025年10月9日国家方收紧出口管制,引发特朗普指责“侵略性贸易立场”。亚洲冲突加剧,包括南海争端及台湾省问题,类似于2019年华为事件引发供应链中断;特朗普动机在于缩小贸易赤字、保护本土产业,并非新举措,而是延续第一任期策略:战略性回应,旨在迫使国家方让步,如取消出口限制。
【美国经济影响】
美国经济路径面临不确定性:关税预计削减长期GDP 6%、工资5%(Wharton模型),通胀风险高于2018年,因供应链更全球化;类似于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引发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当前关税或扭曲比较优势理论,提升进口成本。政府关门持续,特朗普启动联邦雇员大规模解雇,逾4000人受影响,导致服务中断、承包商失业,短期拖累消费与投资;经济脆弱性凸显,2025年增长放缓,但AI驱动生产力提升及稳定币优化支付效率可支撑数年,类似于2008年国家刺激计划缓冲危机,却无法长期维系巨型经济,潜在金融不稳定性如稳定币与美国债联动放大波动。
【国家反应预测】
国家反应预计为对等报复,包括加强对美农产品及科技出口限制,类似于2019年大豆关税战;国家方或加速内循环(Dual Circulation)策略,推动自给自足,借鉴2021年科技整顿后本土创新反弹。鉴于当前事件的时间点(2025年10月11日),国家已开始展现初步回应迹象,并基于过去8年的贸易摩擦趋势,预计将采取多层次、多领域的反制措施,以维护国家利益并减少对美依赖。
首先,回顾过去8年(2017-2025)国家的反应趋势。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国家一贯采用“以牙还牙”的对等原则进行反击。例如,在2018-2019年间,美国对国家商品征收关税后,国家迅速对美国农产品(如大豆、猪肉)和汽车等征收平均16.6%的报复性关税,覆盖84.3%的HS 6位码产品。这一策略不仅旨在平衡贸易赤字,还通过针对美国农业州的产品施压,影响美国国内政治动态。2020-2024年期间,尽管拜登政府延续部分关税,国家转向更注重内部调整,如加强“双循环”战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并通过出口管制回应美国的技术封锁,例如2023年起对镓、锗等关键矿物的出口限制。总体趋势显示,国家从最初的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战略调整:一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反击;二是加速科技自给自足,如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的本土化投资;三是多元化贸易伙伴,转向“一带一路”国家、欧盟和东盟,以降低对美出口依赖;四是宣传“吃苦耐劳”精神,强调国家能力应对外部压力,如2025年早期对特朗普第二任期潜在关税的回应中,国家外交部指责美国“以善报恶”并承诺报复。
进入2025年,特别是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启动后,国家反应更趋成熟和自信。早期迹象包括4月对美国商品征收125%关税作为对等措施,以及对特朗普“互惠关税”的34%反击。国家学会了从第一次贸易战中吸取教训,改变了战术:不再单纯依赖关税战,而是结合出口管制、反垄断调查和地缘经济工具。例如,2025年4月,国家谴责美国关税并以84%关税回应,同时展开舆论战,指责美国“讹诈”。
针对本次事件(特朗普10月10日宣布100%关税),国家已于10月9日先行收紧稀土出口管制,这是近期最显著的政策公告。具体而言,商务部2025年第61号公告实施史上最严格的稀土和永磁体出口管制,要求外国实体出口含有超过0.1%国家来源稀土的产品需获得北京特别批准。这一措施扩展至12种元素,包括新增的钬、铒、铥、铕和镱,并涵盖相关技术和磁体,旨在保护国家供应链安全并反制美国的技术限制。此举并非孤立,而是2024-2025年一系列出口管制的延续,包括2023年以来对关键原材料的库存限制。
作为对特朗普100%关税的即时回应,国家已宣布多项反制:一是自10月14日起,对美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作为对美国对中国船舶收费的直接报复;二是启动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针对美国科技巨头施压;三是加强农产品和技术出口限制,类似于2019年大豆战。外交层面,国家谴责美国关税为“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违反WTO规则,并承诺采取“一切必要反制措施”。实时社交媒体报道显示,国家正取消与特朗普的潜在会晤,并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作为回应。中长期来看,国家预计将深化“双循环”策略,加速本土创新反弹,如2021年科技整顿后在AI和半导体领域的进步。潜在措施包括:扩大对美农产品禁令,影响美国中西部农民;加强关键矿物出口管制,打击美国国防和电动汽车产业;推动贸易多元化,向欧洲和亚洲转移出口;以及通过财政刺激缓冲国内经济冲击,类似于2008年危机应对。经济学家预测,国家将展现韧性,避免“先眨眼”,而是利用其全球供应链主导地位进行战略博弈。然而,若摩擦升级,国家可能面临短期经济增长放缓,但过去趋势表明,其适应能力强,能通过内部改革转化为长期优势。
总体而言,国家反应将结合即时报复与战略调整,延续过去8年的“对等+自强”模式,确保在贸易战中占据主动。
【投资建议】
资产配置转向防御,减少美国家股票暴露,转向美国债/黄金避险防范贸易不确定性。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