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1
解讀美元與利率趨勢:投資者眼中的全球風暴與機遇
《 解讀美元與利率趨勢:投資者眼中的全球風暴與機遇》
【美元貶值危機:貿易戰與地緣衝突下的投資警鐘】
隨著2025年6月美國美元對歐元、英鎊及瑞士法郎等主要貨幣貶值超過10%,投資者對美元前景的信心顯著動搖。當前貿易戰升級與6月爆發的以色列-伊朗戰爭加劇全球不確定性,推高油價與避險需求,美元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吸引力減弱。美國政府推動高關稅政策與稅務減免雖意在振興製造業,卻因加劇財政赤字與外資撤離而適得其反。技術進步如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快速發展,雖能提升美國經濟潛力,但也因出口限制與供應鏈緊張,加劇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最新經濟數據顯示通脹壓力有限,核心CPI僅2.8%,卻伴隨衰退信號,如就業增長放緩與製造業萎縮,令人擔憂經濟硬著陸。當前美政府對美元貶值態度消極,甚至被指有意操縱匯率以支持貿易談判,顯露政策短視,損害長期金融穩定。相反,聯邦儲備系統維持利率不變的立場值得肯定,體現了對通脹與經濟基本面的謹慎評估,符合「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理論,強調低通脹與高失業間的權衡,以及「泰勒規則」(Taylor Rule)指導下基於經濟數據的利率決策,展現出當局的穩定性。此外,政府對製造業的過度保護主義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元國際地位,投資者需警惕長期風險,並關注地緣政治對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
【宏觀洞察:經濟理論與政策抉擇的博弈】
從宏觀經濟角度,投資者需關注美元貶值的多重影響。貿易戰與地緣政治衝突引發的「匯率超調模型」(Overshooting Model)效應,可能導致美元短期劇烈波動,進而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美國財政赤字激增至4萬億美元,依賴外資融資的脆弱性凸顯,若外資撤離觸發「債務-通縮螺旋」(Debt-Deflation Spiral),恐加劇衰退風險。技術發展雖帶來長期增長潛力,但出口限制削弱競爭力,與「新貿易理論」(New Trade Theory)預測的規模經濟效益背道而馳。當前政府政策忽略這些理論提出的風險,過度依賴貨幣貶值刺激經濟,卻未解決結構性問題,如製造業產能過剩與勞動參與率下降。聯邦儲備系統的穩健立場則避免了過早降息引發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確保貨幣政策空間,為經濟提供緩衝,值得投資者信賴。此外,全球供應鏈重組可能加劇美元壓力,政府若不調整策略,經濟復甦或更顯艱難,需警惕國際貿易格局的深層變動。
【 投資者策略:美元與利率的未來路徑預測】
投資者視角下,美元與利率趨勢需謹慎評估。當前市場預測顯示,美元對歐元可能在未來12個月下跌10%,聯儲會9月降息概率達80%。考慮貿易戰、地緣衝突與衰退信號,自己亦預測美元將進一步貶值5-7%,至2026年中達115,聯儲會或於2026年初降息25基點,維持審慎觀望以應對潛在風險。同時,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可能進一步推高避險資產需求,影響美元短期波動,投資者或需調整資產配置,增加黃金或歐元資產作為對沖。最後,美國經濟若持續疲軟,聯儲會可能延後降息以穩定市場信心,需密切關注未來數據變化,並評估全球經濟同步放緩對美元的間接影響。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美元貶值危機:貿易戰與地緣衝突下的投資警鐘】
隨著2025年6月美國美元對歐元、英鎊及瑞士法郎等主要貨幣貶值超過10%,投資者對美元前景的信心顯著動搖。當前貿易戰升級與6月爆發的以色列-伊朗戰爭加劇全球不確定性,推高油價與避險需求,美元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吸引力減弱。美國政府推動高關稅政策與稅務減免雖意在振興製造業,卻因加劇財政赤字與外資撤離而適得其反。技術進步如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快速發展,雖能提升美國經濟潛力,但也因出口限制與供應鏈緊張,加劇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最新經濟數據顯示通脹壓力有限,核心CPI僅2.8%,卻伴隨衰退信號,如就業增長放緩與製造業萎縮,令人擔憂經濟硬著陸。當前美政府對美元貶值態度消極,甚至被指有意操縱匯率以支持貿易談判,顯露政策短視,損害長期金融穩定。相反,聯邦儲備系統維持利率不變的立場值得肯定,體現了對通脹與經濟基本面的謹慎評估,符合「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理論,強調低通脹與高失業間的權衡,以及「泰勒規則」(Taylor Rule)指導下基於經濟數據的利率決策,展現出當局的穩定性。此外,政府對製造業的過度保護主義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元國際地位,投資者需警惕長期風險,並關注地緣政治對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
【宏觀洞察:經濟理論與政策抉擇的博弈】
從宏觀經濟角度,投資者需關注美元貶值的多重影響。貿易戰與地緣政治衝突引發的「匯率超調模型」(Overshooting Model)效應,可能導致美元短期劇烈波動,進而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美國財政赤字激增至4萬億美元,依賴外資融資的脆弱性凸顯,若外資撤離觸發「債務-通縮螺旋」(Debt-Deflation Spiral),恐加劇衰退風險。技術發展雖帶來長期增長潛力,但出口限制削弱競爭力,與「新貿易理論」(New Trade Theory)預測的規模經濟效益背道而馳。當前政府政策忽略這些理論提出的風險,過度依賴貨幣貶值刺激經濟,卻未解決結構性問題,如製造業產能過剩與勞動參與率下降。聯邦儲備系統的穩健立場則避免了過早降息引發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確保貨幣政策空間,為經濟提供緩衝,值得投資者信賴。此外,全球供應鏈重組可能加劇美元壓力,政府若不調整策略,經濟復甦或更顯艱難,需警惕國際貿易格局的深層變動。
【 投資者策略:美元與利率的未來路徑預測】
投資者視角下,美元與利率趨勢需謹慎評估。當前市場預測顯示,美元對歐元可能在未來12個月下跌10%,聯儲會9月降息概率達80%。考慮貿易戰、地緣衝突與衰退信號,自己亦預測美元將進一步貶值5-7%,至2026年中達115,聯儲會或於2026年初降息25基點,維持審慎觀望以應對潛在風險。同時,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可能進一步推高避險資產需求,影響美元短期波動,投資者或需調整資產配置,增加黃金或歐元資產作為對沖。最後,美國經濟若持續疲軟,聯儲會可能延後降息以穩定市場信心,需密切關注未來數據變化,並評估全球經濟同步放緩對美元的間接影響。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