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香港銀行業風暴前夕:壞賬危機與投資策略

香港銀行業風暴前夕:壞賬危機與投資策略
《 香港銀行業風暴前夕:壞賬危機與投資策略》
【 香港銀行業當前挑戰與壞賬銀行提案】
香港銀行業正面臨不良貸款(Non-Performing Loans, NPLs)急劇上升的壓力,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報告,截至2025年3月底,不良貸款 總額達250億美元,佔總貸款2%,為近二十年高位,並預計年底將升至2.3%。近期業界討論設立「壞賬銀行」(Bad Bank)以吸納不良資產,靈感源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美國的「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TARP),該計劃通過特殊目的載體(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分離不良資產,緩解銀行短期流動性壓力(Liquidity Crunch)。香港當時未採取類似措施,憑藉高資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度過危機。但當前經濟環境更為嚴峻:新世界發展(New World Development)875億港元貸款重組及英皇國際(Emperor International)166億港元貸款違約風險,凸顯房地產市場低迷和高利率環境對銀行資產質量的衝擊。 資金池縮減,未來貸款或會出現嚴重問題。商業地產市場供過於求,匯控對香港商業地產敞口達332億美元,其中46億美元已受損,延遲確認減值損失(Impairment Losses)可能掩蓋更嚴重的資產質量問題,促使業界考慮「壞賬銀行」以清理資產負債表。

【 匯控估值與房地產貸款風險】
匯豐銀行作為香港最大銀行,其價格與賬面價值比率(Price-to-Book Ratio, P/B,或市賬率)2022-23年間曾最低跌至0.58,反映市場認為其資產清算價值高於股票市值。2025年7月,匯控市賬率回升至1.13,但仍低於全球銀行平均水平。這是由於新任行政總裁Georges Elhedery推行成本削減與結構重組,計劃至2026年底節省18億美元成本,帶動股價上行。但英皇國際166億港元貸款違約風險及新世界發展875億港元貸款重組,顯示房地產行業對銀行業的壓力。 過去十年,低利率環境助長新興地產商擴張,但高利率與市場低迷使其難以償債,可能引發連鎖違約(Domino Effect)。銀行貸款市場因大額貸款需求收縮,淨利息收入(Net Interest Margin, NIM)受壓,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從去年底4.6%跌至1.1%,進一步削弱銀行盈利能力。

【 投資者策略與系統性風險警示】
香港銀行業正經歷典型的信貸週期(Credit Cycle),非進行貸款(Non-Performing Loan,壞賬)上升與經濟放緩預示金融業可能首當其衝受到衰退衝擊。雖然香港銀行資本充足率(24.2%)與流動性覆蓋率(182.5%)顯示較強抗壓能力,但新世界發展及英皇國際的連鎖效應可能會加劇系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 當前銀行估值雖低於全球同行,但壞賬銀行提案可能引發市場對資產質量的質疑,導致短期估值調整(Valuation Adjustment)。投資者應採取以下策略:1)分散投資(Diversification),減少對單一銀行或房地產相關股票的敞口;2)聚焦財富管理等非利息收入(Non-Interest Income)穩健的銀行,如恒生銀行(0011.HK),其近期獲花旗上調至「買入」評級;3)監控聯繫匯率制度(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與香港銀行同業拆息波動對盈利的影響。長期投資者可持有高股息率(Dividend Yield)的銀行股以對沖波動,但需準備應對潛在市場調整的風險管理措施,如設定止損點或動態調整持倉。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