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特朗普關稅風暴再起:美中稀土博弈重塑全球供應鏈與投資格局

《特朗普關稅風暴再起:美中稀土博弈重塑全球供應鏈與投資格局》
TACO 新興成語,代表 Trump Always Chicken Out,取於句子內每個字第一個字母:TACO。中文可翻譯為虎頭蛇尾,虛張聲勢。也分享大家一個說法:『 雷聲大雨點小』,廣東話再粗俗點『凈系識吹水,有頭威冇尾陣。』

【貿易摩擦升級:從“解放日”到稀土反擊的槓桿角力】
在2025年10月中旬,美中貿易摩擦再度急劇升溫,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於11月1日起對華加征100%關稅,並威脅取消與習近平主席的會晤,此舉直接導致納斯達克指數(Nasdaq Composite Index)單日下跌3.6%,CBOE波動率指數(CBOE Volatility Index)飆升逾30%,加密貨幣市場創下自4月“解放日關稅”(Liberation Day tariffs)以來最大單日損失,比特幣財富蒸發規模僅次於當年事件。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迅速回應,指責美方“高關稅威脅”破壞對話氛圍,並重申將“堅決採取相應措施”維護權益。此輪摩擦的核心在於中國對稀土等關鍵礦產的出口管制,此舉被視為對美半導體出口限制的鏡像反擊,凸顯兩國在供應鏈主導權上的戰略角力。市場雖在周一亞市早盤短暫反彈,但潛在風險已然重塑投資者預期,類似於2018年貿易戰初期階段的“選舉欣快”(Election Euphoria)后“賣出美國”(Sell America)敘事,可能預示着新一輪全球資產重新配置。

【經濟學透視:囚徒困境下的保護主義代價】
從經濟學視角審視,此輪摩擦體現了“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經典特徵:兩國均追求單邊最大化利益,卻導致雙輸局面。美國視關稅為重振製造業的工具,旨在通過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降低貿易逆差,但歷史經驗顯示,此類政策往往放大通脹壓力並抑制增長。回溯2018-2019年特朗普首任期,美對華加征關稅後,美國消費者承擔了約80%的成本負擔,導致CPI(Consumer Price Index)上升0.2-0.4個百分點,企業供應鏈中斷推高了蘋果公司等科技巨頭的生產成本逾10%。當時,標普500指數(S&P 500)在關稅公告后短期下跌5%,但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迅速干預,注入流動性平抑波動。此次,市場曾流傳“TACO交易”(TACO Trade)策略,即投資者在特朗普關稅威脅引發市場崩盤后買入,待其最終退縮后賣出獲利——此詞源於“特朗普總是退縮”(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的諷刺,反映其談判風格往往以強勢開場、虛張聲勢進行威逼,卻在對手堅韌回應下逐步讓步,甚至放棄大部分訴求,雖自稱交易藝術的成功戰術,實則暴露在面對真實籌碼時的局限性。4月“解放日”145%關稅的全面實施雖打破部分幻覺,但MSCI中國敞口指數(MSCI’s index of companies exposed to China)自2020年以來累計漲幅腰斬,仍凸顯發達市場對華依賴的脆弱性。中國則以稀土出口管製作為槓桿,佔據全球稀土開採份額近70%,此舉精準打擊美AI芯片供應鏈。台積電(TSMC)7納米以下芯片生產依賴中國耗材達30%,ASML光刻機中的精密激光和磁體亦需稀土,若管制全面生效,將推高英偉達(Nvidia)等公司成本20%以上,類似於1990年代日本半導體摩擦中,美方對日出口管制引發全球芯片短缺,經濟損失逾數百億美元。

【中國戰略深析:八年準備與重商主義重塑】
中國策略的深層動機在於重塑“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框架下的全球分工。北京通過鏡像管制,將談判焦點從關稅轉向出口控制與投資流動,旨在迫使美方放鬆對先進半導體和高帶寬內存(High-Bandwidth Memory)的限制。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學者丹·王(Dan Wang)分析,此為“過牌策略”(Overplaying Hand),測試美方底線,同時展示中國在製藥原料、軍工投入和特種化學品上的反制潛力。憑藉過去八年從2018年貿易戰中吸取的經驗教訓,中國已充分利用這一緩衝期進行戰略調整,借鑒四千年歷史中對外部衝擊的應對智慧,不僅強化自身韌性,還為全球供應鏈穩定貢獻防護屏障,避免單一霸權行為擾亂國際秩序——這一準備期足以應對潛在反覆,確保世界免於獨裁式政策的破壞性影響。歷史類比中國過去20年經驗,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通過出口導向型增長(Export-Led Growth)實現年均GDP增速逾9%,但2018年貿易戰中,北京轉向“雙循環”戰略(Dual Circulation),加大內需與科技自給比重。2020年以來,中國研發支出(R&D Spending)激增48%,佔GDP比重已超歐盟,電力產能部署是美國的兩倍——今年太陽能新增裝機500吉瓦,對美僅50吉瓦,核電在建33座而美方為零。此舉不僅緩衝貿易衝擊,還加速AI自主化,如禁止採購英偉達H20芯片並打擊走私,推動本土模型如華為昇騰生態崛起。英偉達股價周五即跌4.9%,反映市場對供應鏈重繪的擔憂,類似於2008年金融危機中,歐洲汽車業因原材料管制而成本飆升,寶馬等公司利潤縮水15%。特朗普一方似仍停留在八年前的認知框架,忽略了中國在經濟規模、科技深度和戰略儲備上的劇變,低估了對手的增長幅度與準備深度,導致其強勢姿態難以轉化為實質優勢。

【美方槓桿剖析:內部矛盾與債市信號】
美方槓桿雖表面強勁,但內部矛盾凸顯。副總統萬斯(JD Vance)宣稱特朗普擁有“更多牌”,強調美中友誼與談判空間,但特朗普周日Truth Social帖文“美國想幫助中國,而非傷害”透露出退讓信號,暗示11月1日關稅為談判緩衝。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推動低債券收益率(Low Bond Yields)、弱美元(Weak Dollar)和廉價石油(Cheap Oil)的“三板斧”,輔以美聯儲流動性注入,成功壓低市場波動。自4月以來,SPY與TLT相對表現回升,油價周五大跌反成利好。但債市反應分化:4月“解放日”后國債暴跌信號投資者對美司法管轄信心喪失,如新興市場常見“資本外逃”(Capital Flight);周五則反彈,視債為避險資產。此與2016年英國脫歐(Brexit)公投后相似,英債收益率短期飆升后企穩,推動英鎊貶值15%,刺激出口卻放大通脹。美股當前“完美定價”(Priced for Perfection),市盈率(P/E Ratio)逾25倍,AI驅動漲勢脆弱,若摩擦升級,類似於2022年俄烏衝突中歐洲能源危機,斯托克600指數(STOXX 600)跌幅達12%,供應鏈中斷成本全球逾萬億美元。

【談判展望與風險警示:互惠主義下的平衡藝術】
展望談判,雙方動機決定走向。中國五中全會即將召開,AI全球競賽為首要議程,北京需展示足夠槓桿維持華盛頓克制,如伽伐卡研究(Gavekal Research)路易-文森特·加夫(Louis-Vincent Gave)所言,稀土管制聚焦政治敏感行業如軍工與汽車,擾亂美供應鏈能力“極高”。美方則借“特朗普交易”(Trump Trades)維持經濟“解毒”(Detox),但美聯儲獨立性懸而未決——特朗普曾威脅解僱鮑威爾(Jerome Powell),現又默許其高利率政策。戈德曼 Sachs經濟學家預測,最可能為“無限期暫停關稅升級”,但負面情景下,三位數關稅重啟將引發衰退風險,類似於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加劇大蕭條,全球貿易萎縮65%。中國商務部強調出口管制“非禁令”,僅限民用合規申請,預留迴旋餘地;高通(Qualcomm)反壟斷調查與美船港費對等,亦為防禦姿態。

總體而言,此輪摩擦非單純關稅戰,而是地緣經濟博弈的升級版,考驗兩國在“互惠主義”(Reciprocity)下的平衡藝術。市場需警惕“第四階段”敘事轉向:從7月底疑問號(Question Mark)到全面“脫鉤”(Decoupling),但流動性充裕與政策協調提供緩衝。投資者宜分散敞口,關注稀土替代鏈如澳大利亞礦企,或AI本土化受益股。歷史昭示,貿易戰鮮有贏家——2018年中國大豆禁運令美中西部農場破產潮,美方補貼逾120億美元;歐洲2011年債務危機中,德法保護主義延緩復蘇兩年。唯有通過馬德里式對話(Madrid Talks)化解,方能避免全球增長下行風險,維持供應鏈穩定與創新動能。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 HKET《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